满乡良药出深山
我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初夏六月,雨过天晴。在我县东营坊乡的深山中,翠绿欲滴,水气氤氲,仿佛置身仙境。同行的老谢告诉记者,眼前的林中生长着大面积的林下参,虽然现在这个季节不容易看见,但经过整个夏天的酝酿,秋季就可以生长出红色的种子。
老谢叫谢廷库,今年60多岁,从1996年开始,他用自家全部财产做抵押,贷款100余万元隐居深山15年,开启了种树栽参的致富之路。如今已拥有500多亩以红松为主的经济林和100多亩10年生以上的人参园,资产总值过亿元。说起这些,老谢意味深长地说:“咱辽东山区满山都是宝啊!”
我县位于长白山余脉,多山多水、河谷纵横,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境内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野生药材有114科,总计970种,有人参、刺五加、辽五味、辽细辛、黄芪、桔梗等名贵药材300 多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草药宝库,也是辽宁省“五大药材基地县”之一。
守着好地方,赶上好政策,再有个好领头儿,就能过上好日子。富起来的谢廷库就是当地村民口中的好领头儿。前几年,老谢组织创建了“老谢林下参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他的带领下,南营坊村很多农户都发展起了林下参产业项目,全村累计发展林下参5160亩,户均9.9亩。合作社也由成立之初的9户增加到现在的105户,林下参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每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林下参总额在500万元以上。据测算,林下参价值储量为人均67万元,户均247万元,在百万元以上的有12户,千万元以上的有3户,上亿元的有1户。因此,老谢林下参专业合作社也荣获“全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现在林业部门每年下达的人工林采伐指标也无人问津,谁都不愿意由于砍掉林子而耽误了发展林下经济。最近,老谢又计划筹资100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以林下参合作社为依托,兴办“老谢林下参加工厂”,通过产品深加工,强化产品认证和包装宣传,逐步提高林下参附加值,力争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我县像老谢这样靠林生财、带动群众致富的典型还有很多。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本溪“中国药都”的崛起为契机,以中药材“一县一业”省级示范县创建为目标,对中药材基地建设实施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中药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营坊乡洋湖沟村村民张吉发是远近闻名的林蛙养殖致富典型。2005年,东营坊乡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张吉发抓住这一契机,成立了林蛙养殖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涌现出林蛙养殖户500多户。目前,县内3家公司年加工林蛙油产值超1亿元,林蛙胶囊冲剂、林蛙卵油(颗粒)冲剂、林蛙八珍口服液等其它林蛙产品,随着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落户我县。同时,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营销公司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创建的各类专业生产协会也加快了产品流通,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县也出现了很多“特产之乡”,像连山关镇的“刺五加之乡”、东营坊乡的“五味子之乡”等都形成了中药材种植的特色品牌。在形成区域化发展的同时,各地中药材栽培技术也逐步成熟,种植标准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名贵野生中药材实现了人工种植。汤凤来的“人参谷”、号称“药匣子”的李宝库、“药材大王”杨国清等都成为我县小有名气的中药材种植大户。目前,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总面积达82.6万亩,其中:林下参57.5万亩,刺五加19.8万亩,辽五味1.2万亩,其它品种4.1万亩,年创产值达80500万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