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村“新时尚”
洁净是美丽乡村的底色,有颜值和气质的乡村,才会让人产生向往之情。近年来,我县持续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大部分村庄配备了保洁员,能够及时完成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等工作,各乡镇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农村垃圾处理仍然是难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显得越来越迫切。
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等工作,我县决定在全县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提升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中来,建立“户分类、户处理、大减量、良循环”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治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回收利用、减量无害化处理。
要实现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可很多市民都搞不明白垃圾分类问题,农村要怎么破?纵观其他农村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无论是“金华模式”“上海模式”“平湖模式”,均需遵循“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原则,既要有高度又要接地气,逐渐引导村民从“懒得动手”变成“自觉习惯”。
垃圾分类方法只有具备可操作性,才能在农村“生根发芽”,才能从“口号”走向“习惯”。在借鉴的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了 “二分”简易模式,即分为“会腐”和“不会腐”两类垃圾,减轻了村民源头分类压力,对村民来说,举手之间就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要加强宣传和服务指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养成自觉分类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同时,要立足农村是“熟人社会”的特点,实行“奖优促劣”,让优秀的农户有动力、落后的家庭有压力,实现村民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生活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有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才能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目的。因此,要通过市场化运营,对某些垃圾予以兑换回收,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农村的一场生动实践。让我们携起手来,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让农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活生态两相宜的乡村画卷在未来必将勾起更多人美丽的乡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