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手机版
  • 无障碍版无障碍版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政务要闻> 详细内容

这份“民生答卷”有厚度有温度——“本溪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报道之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2 09:27:18 浏览次数: 【字体:

  聚焦民生关切 增进民生福祉 做好民生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各项民生工作交上了优异的答卷。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普惠率85%;本溪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成立义务教育集团35个,成员校105所,惠及学生8万多名;引进6所高校进驻高新区,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医药类高等院校聚集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全部纳入资助体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100%安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

  民政事业兜牢底线,保障水平提质升级。我市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慈善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 709 元/月和 6192元/年;集中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达到每人每月 2190 元和2059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健保障持续增强。大力实施“强基行动”,实现患者“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新格局;截至 2021 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 828 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2 万人、床位总数 1.1万张,医院床位数、医护数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全市34个乡镇卫生院、290 个村卫生室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初步建立了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人民群众休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全市共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74个,村文化广场235个;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培育群众文化队伍521支,54个群众文化项目被命名为省“七个一百”基层群众文化项目。

  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本溪水洞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铁刹山、小市一庄等9个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全市A级景区由2012年的16家增加到51家,A级景区总量已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以来,全市落地建成5000万元以上文旅重点项目达34个;本溪大峡谷等一批建成运营的项目已成为本溪旅游的新亮点。

  民政局:

  保障民生 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经过十年努力,我市建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低保和特困供养两项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成熟定型。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救急解难”,重在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取暖救助、殡葬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相应问题,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急难社会救助为临时遇困人员排忧解难。

  社会救助制度实施不断优化。目前,我市低保在对象认定、收入核算、办理流程以及资金发放、动态管理等方面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在全省率先探索将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核定家庭收入时将基本社会保险支出、教育支出扣减,对下岗再就业和当年大学毕业生实施低保渐退,建立了容缺受理制度等,使我们的社会救助更加具有包容性,更有温度。我市连续 11年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标准,10 年间,我市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 24 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也由 1.8:1 缩小到 1.37:1,同时,低保资金和其他救助资金都能及时足额发放,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实现“兜底保障一批”目标。在脱贫攻坚期内,我市持续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衔接,动态保持农村低保标准高于扶贫标准,全市 12050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保障。

  人社局:

  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局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努力让全市人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就业工作稳中向好,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通过多项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就业形势始终保持总体稳定。十年间,全市累计新就业53.3万人,历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90%以上。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 2500 余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9.15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6.1 万人次,累计帮助 5 万名就业困难人员、44.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始终动态清零。扶持创业带头人 6479 人,直接带动就业3.7 万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达到 18家。全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资金18.9亿元,稳定岗位12.5万个,并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保障、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等机制。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保待遇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努力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法定参保人员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 8月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3.6万人、33.5万人、31.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今年正式纳入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纳入省统筹。累计将 2.96 万名贫困人员免费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围。确保全市30余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9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增长 105%,失业金增长 126%。社会保障卡累计制发132万张。医保制度独立运行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合并实施。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口径参保人数稳定在65万人左右,住院报销比例视医疗机构等级不同分别达到75%、80%、85%、90%和95%。

  教育工委:

  从严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我市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工作中,始终坚持“明标准、强管理、严整治”的基本工作思路,靶向发力,划“红线”,明“底线”,坚持从严治理。

  明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划分标准,将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压减。按照相关要求,多部门联合出台了近 10 个涉及设置标准、年末攻坚、营转非、培训费用指导价等方面的系列性文件,指导培训机构转型或注销,目前,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 100%压减。

  严格、认真、全面规范培训行为。多部门联动对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发生。督促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信息公示栏,严禁利用不公平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对培训机构情况备案管理,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目前,校外培训机构 APP 上架工作全部完成,课程已实现网上实时监管。校外培训机构资金实现监管全覆盖,风险保证金总额近 600万元,所有培训机构均建立预收费银行托管账户。

  高频、精准、严肃查处整治违规培训。针对线下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依托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管理,高效利用监管举报平台,以“日查+夜查”、“联检+抽检”方式高频次开展检查行动。同时,严格管理线上培训,对移动应用程序、小程序、论坛贴吧、门户网站等进行排查。累计排查整治机构 6700 余家次,下达整改通知 430 余份、停办通知近 300 份,拆除牌匾 490 处,清理广告近 900 处,关停涉嫌线上培训网站 1 家。

  卫健委:

  努力构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 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我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应对新冠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加大人员储备、新建核酸检测基地、增设检验设备,实现 12 小时检测达到 10 万管的能力,满足 24 小时全员核酸检测的需求。在流调溯源能力方面,市、县两级共组建了 100 支 600 人的疾控、公安联合流调队伍,实现 2 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流行病核心信息调查,24 小时完成感染者住所、轨迹、工作场所、家庭成员关系等具体情况调查的能力。在医疗救治能力上,我市通过对定点医院改扩建、增购仪器设备、组建专家团队、中西医科学诊治等,确诊病例均得到有效救治。全市共设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单位 65 家,设置接种单元 310个,具备接种资质人员2292人,日最大接种能力达5万剂次。截至目前,全市第一剂次累计完成113.68万人,完成强化免疫接种79.82万人。

  同时,在常规传染病防治上,我市实现了100%的县(区)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0%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了精神卫生、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职业病等多个防治规划,全面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高标准建成疫苗全程追溯体系。有效遏制重大疾病危害,结核病报告发病率降至68/10万以下,艾滋病持续保持低流行水平,成功实现 2020 年全市消除疟疾目标。

  医保局:

  减轻医保负担 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门诊报销难、看病转诊难是跨省异地就医的重要堵点。从“跑断腿”“磨破嘴”到便捷办、高效办。近年来,随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等多项医保就医便民举措的同时推进,进一步减轻参保群众“跑腿垫资”等就医负担。

  破解转诊转院难,市医保局对临时外出就医放开了未转诊补偿政策,填补了以往职工医保未经正常转诊,费用“零”报销的空白,并提高异地就医补偿比例5个百分点,降低住院门槛费,提高医保异地补偿待遇。

  市医保局推行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实行“一窗口办理、一单式结算”。服务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后台分办联办。持续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单结算。并在医保服务数据的支撑下,完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国医保系统和各业务环节的“一码通”。2020 年我市成为门诊费用跨省联网直接结算试点市,我市住院、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结算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21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个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个人账户跨省刷卡定点药店开通167家,可为外地来溪参保人员提供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超过66万人,群众就医享受医保待遇更加便捷高效。

  市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平台,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实现医保经办服务网上办理、“掌上办”。参保人使用医保服务中心网站或“辽事通”APP、“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可自助线上办理相关业务,临时外出就医备案还可以电话办理。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安置就医备案时,可采取承诺补充制,允许先予备案,承诺约定时限内补充容缺材料。

  文旅局:

  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市文旅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 21 个;初步形成了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市群众文化“双进双建”示范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深化国有院团改革,并大力扶持群众文化团队建设。

  惠民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场,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现有体育场地面积31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8平方米;全市共有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 54个、健身广场362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6.4人;各公益类场地均免费、低收费开放;累计社区(村屯)文体广场投放健身器材5820余件;制定出台并全面实施了《本溪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编制完成《本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 年)》,创建 1 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重点项目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建成一批有影响力、吸引力的特色项目;完成本溪水洞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五女山创建 5A 级景区工作取得突破进展;全市创建国家A级景区51家,多业态、多品类旅游景区体系逐步建立,已成为沈阳都市圈和东三省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