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信息
外地经验 铁岭县李千户镇小屯村党总支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经验
本溪满族自治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简 报
第14期
按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始终是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思路、好办法。近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再跃在辽宁省基层党建工作情况通报上作出批示,要求利用简报形式,把铁岭市铁岭县李千户镇小屯村、马侍郎桥村和新台子镇东孤家子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加以宣传学习推广。现将铁岭市铁岭县李千户镇小屯村、马侍郎桥村和新台子镇东孤家子村具体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借鉴参考。
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李千户镇小屯村党总支
小屯村位于李千户镇东北10公里,全村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55亩。下辖3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15户,人口2400人。2009年,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下设小屯养猪专业合作社、绿中绿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民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万事达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党支部,党员84名。几年来,我们小屯村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也大大增加了,可以说是村屯富裕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一、创办合作社,推动产业发展
我们小屯村是一个传统产业村,养猪、蔬菜种植、玉米种植等一直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但由于缺少统一组织规划,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没有保障,农民收入低,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7800元,村集体也背负着92万元的债务。为改变现状,村党组织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建议,最后经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采取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办法,把相同产业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引导村民入社,通过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村集体通过为合作社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管理等服务,还能够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养猪是我们小屯村的传统产业,在全县算得上是专业村。2009年1月,在我和村主任李泽柱等几名村干部的带领下,成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合作社——小屯养猪合作社,入社社员253户。为帮助合作社做大做强,2010年,村里通过向上争取专项和盘活村集体资产筹资6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养殖小区,小区内建有30栋标准化猪舍,占地120亩,同时建设了饲料厂、污水池和化粪池,使养猪合作社形成了从繁育、饲养到防疫、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小区建成后,村里通过向社员出租猪舍和生产外销饲料,每年增加收入60多万元。养殖小区内的社员也通过统一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每年比散户饲养增收近2万元。为了将养猪粪便有效回收利用,2011年,我们创办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通过村里争取上级农业部门蔬菜小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80万元,建设了80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并配套建设160个冷棚,村里通过外包蔬菜大棚和村里自己经营,每年又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为解决农户入社后的土地耕种问题,今年,我们又先后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流转农民手中土地4000亩进行集约化生产,扣除给合作社社员每亩700元租金和130元的二次分红,合作社仍结余40万元。通过版好合作社,我们村形成了从养猪、蔬菜种植、土地流转到农机服务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二、统一经营管理,促进社员增收
通过国家惠农政策的帮扶和小屯村党组织的不懈努力,我们村实现了村集体资产的高效利用和集体经济收入的大幅增加,目前已经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实际需要,我们合作社实行了“五统一”:一是统一管理。4个合作社全部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党组织书记全部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的日常管理由村党组织统一负责。二是统一指导。社员在养猪和蔬菜种植方面遇到技术问题时,统一由合作社的技术员现场免费技术指导。同时,由合作社党组织负责,定期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种养殖方面专家到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2013年,我们共举办各种形式培训5期,培训社员达300余人。三是统一采购。对社员所需的饲料、兽药、种子、农药等物资,统一由合作社进行采购,保证质量,保证价格。同时,猪饲料由合作社饲料厂成本价提供,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仅此一项,每年为社员节约成本180万元。四是统一防治。无论是养猪合作社的防疫工作,还是蔬菜合作社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实施。2011年,在全市出现大面积生猪养殖疫情的情况下,小屯养猪合作社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五是统一营销。在村党组织的努力下,养猪合作社生产的生猪全部统一供应给银州区市场,价格比散户供应每公斤高出0.2元,仅此一项,每年增加社员收入200多万元。水果蔬菜主要以“旅游采摘”的方式进行营销,合作社的果菜供不应求,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种植收益。
三、党员干部带头,引领致富发展
在养殖小区建立之初,村民都不敢到养殖小区进行集中饲养,怕哪家的猪出现疫情后,会迅速传播,造成自家的损失。村党组织便号召村干部带头进入小区搞养殖。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承包2个养猪大棚,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承包1个。由于养殖小区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不仅有效防止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而且省去了养猪户很多人工费用,环境也非常整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在不到半年时间,小区里的猪舍被全部承包出去,很多养猪户还找到我,想多承包几个。在合作社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社的管理、销售等事务全部由党员组成,在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中,党员数量占到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小屯村党组织还在合作社中开展了党员“认岗服务”活动,号召党员围绕环境整治、扶危济困认领岗位,提供无偿自愿服务。目前,村“两委”班子每人帮带5户,党员每人帮带1户,基本实现了每户困难家庭都有一名党员帮扶。几年来,村党组织和党员累计筹集捐款9万多元,帮助3户困难家庭翻盖了房屋,资助3名困难学生上学。养猪合作社老党员王志忠和左桂琴,主动认领环境整治服务岗,坚持常年在养殖小区栽花种草,清理环境。
几年来,我们通过办好合作社,村里面有钱了,老百姓也服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的明显成效。一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兴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成为“有源之水”,村集体经济从负债90余万元,发展到今天总资产1800万元,小屯由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今天的“实力村”。二是老百姓收入明显增加。几年来,我们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找到了适合自己增收致富的路子。目前,全村入社社员已经达到3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6%,全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7800元,增加到现在的2.2万元,在全镇26个村中排名第一。三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村党总支和各合作社党支部始终发挥着引领示范、指导管理、沟通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在带头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老百姓更加信任我们,我们村班子的凝聚力、自信心也更强了。四是村里更加和谐稳定。通过发展合作社,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产业,平时打麻将的少了,交流技术的多了,邻里更加和睦,村屯更加和谐。近3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真正形成了民主、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
经营资产强经济 抓好服务惠民生
李千户镇马侍郎村党总支
马侍郎桥村位于李千户镇政府东6公里处,村里有1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共365户,1100口人,党员40名,有耕地3500亩,山林22000亩。近年来,我们村注重依托山林资源,开发榛子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经营资产、强村富民”的发展道路。现将具体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立足村情,理顺思路,壮大集体经济
原来的马侍郎桥村,村民从事的产业比较单一,以种大田玉米为主,个别村民也在搞榛子种植,但收益并不算好。加上村里缺少有效地引领,发展思路不清,一些资产处置也不合理,村民对村干部有意见、不信任。当时村民收入比较低,村里没什么像样的基础设备,晚上开门打手电、雨天出行一脚泥,村里矛盾纠纷比较多。2007年时,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8000元。
2009年,我到村里上班。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村干部在一起研究怎么办?“得让村里有收入,得让村民能挣钱。”这是我们新一届村班子达成的共识。于是,我们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发展思路。我们村山多地少,又有一些发展榛子产业的基础,加上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经过研究,我们初步决定不能守着青山饿肚子,要盘活现有资源,经营山林资产,开发榛子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村民致富。接下来,我们研究制定了山林经营方案:将村集体15400亩山林,分段、分批、分期向村民发包,让村民平等参与、公开竞标。招标前,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招标地段制定底价并公示,然后召开竞标大会,竞标者预付5万元定金入场,通过暗标竞争的方式,购买20年的山林经营权。我们拿出了这样的思路和方案后,按照“五步一审双评定”的民主决策机制来实施,得到了镇里的同意,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化经营和民主管理、公开操作,一段山林价格从最初的几千元钱一路涨到了现在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目前村里还留有近500亩山林没有发包,到后年早前的承包合同也将陆续到期,资源盘活了,资产增值了,村集体经济也就不断发展壮大了,现已累计收入160多万元,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有近30万元的存款。
二、组织引领,合作经营,促进群众致富
刚开始,由于榛农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缺乏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偏低,致使榛子产量不太高、质量不太好,加上价格不统一,榛农收益不够理想,也影响了村民承包山林发展榛子产业的积极性。
这样不行!让村民致富是目的,村民在承包山林上不多受益也直接影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想到了成立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况且国家有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于是,在2010年,我们村里牵头成立了“众合榛子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上京”榛子品牌,并动员榛农入社经营,开始只有27户榛农加入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就要服务好榛农,就得跟合作、向服务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我们合作社实行了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晾晒包装、统一价格销售。为了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2011年,经镇党委批准,我们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结合镇里开展党组织“领航工程”,引导合作社党员在榛农帮带、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经过努力,合作社的榛子比没有入社的产量高、品质好,价格贵一些也卖得快,产值多出近2倍。村民看到了差距,认识到了合作的好处,纷纷要求入社经营,到目前入社农户达到了218户。2012年,合作社产出榛果50多万公斤,产值2000多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4万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达到1.8万元,位于全镇前列。
三、完善设施,服务百姓,惠及全体村民
马侍郎桥村通过走经营山林资源这条路,引领发展榛子这个特色产业,让村里的“荒山”变成了“金山”、榛子变成了“金子”。村里集体经济发展了,我们村干部也有了底气,服务村民、改善生活也有了一定基础。这几年来,我们村集体加上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共投入400多万元,铺设村内水泥路8公里,修砌路边沟5000延长米,统一改造沿街院墙2000延长米,整治村容村貌,安装路灯,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治理河道水毁工程,确保了农田稳产增收;新建村部170平方米,设有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等,筑牢了党组织服务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组建文艺队、秧歌队,并购置配套设备及服装,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此外,逢年过节都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猪肉、水果、米面等福利物品,让全村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们村正在筹建榛子加工厂,建成后将对榛子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榛子产值,增加村民收入。
如今,村民与村干部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天天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前些日子,本山传媒的《爹妈满院》剧组路过马侍郎桥,一下就相中了我们村为主要拍摄地点。我们得抓住这个机遇,宣传一下“上京”榛子,让我们村的榛子更多的进到北京,让村民通过“马侍郎桥”大步迈向小康。
报: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
发: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党(工)委、党组,县委、县政府直属各部门,各群团组织,驻县各单位
送: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共印9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