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

不能“为官不为”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14-09-12 16:37:34 浏览次数: 【字体: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更当“为官有为”。越是管束得紧、要求得严,越要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任何人都决不允许拿“不易”为“不为”遮羞,用“干净”为“不干事”开脱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全党上下共同努力,改进作风、铁腕肃纪不断深入,“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党员干部身上飘浮虚华的顽疾尚未根除,一些老问题改头换面还在出现,一些新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为官不为”、廉而不勤便是一例。
    “为官不为”,表现种种:有的看到现在管得这样紧,就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守规矩、不出事就行,得过且过、但求无过,一心做“太平官”;有的因为饭也不能吃了、酒也不能喝了、好车也不能坐了、明里暗里的福利也少了,觉得这年头没有好处谁还使劲去干事,不如过好自己的日子来得实惠,于是乎,该抓的事也不抓了、该负的责也不负了。诸如此类,反映出少数干部对改进作风的片面认识和消极态度,其危害性和传染性不可低估。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应当看到,中央严规矩、设禁令、扎“篱笆”,目的就是通过扫除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为广大干部专心谋事、静心干事、舒心做事营造良好环境。这些铁规禁令,看似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用权行事多了些“不自在”,实则是给干部穿上了“防身服”、筑起了“防火墙”,使干部更能堂堂正正做人、简简单单做事。“为官不易”是干部起码的要求、应有的状态、本色的回归。少数干部之所以把改作风与干事业错误地对立起来,由“不易”而“不为”,根子还是权力观错位,“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作怪。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用权、不愿担当,那就不配做一个党员、干部。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公仆的本色是为民。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更当“为官有为”。越是管束得紧、要求得严,越要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任何人都决不允许拿“不易”为“不为”遮羞,用“干净”为“不干事”开脱。
    防止“为官不为”,关键是要有刚性的约束。要加强监督,把从严治吏要求贯穿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姑息迁就、放任自流。要从严考核,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干部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绩效评估、群众评议、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实地调查、从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发挥好考核促进干部履职尽责的杠杆作用。要刚性执纪,拧紧螺丝钉、架起高压线,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在位不在岗、出工不出力,办事慢腾腾、服务冷冰冰等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按照党纪政纪要求严肃处理,对浑浑噩噩混日子、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要坚决予以组织调整,让干部不敢懈怠、不敢渎职、不敢失责。同时,对那些敢抓敢管、有本事能办成事的干部,要撑腰打气、大胆使用。通过有力约束、铁面问责、鲜明导向,给干部释放信号、传递压力,真正让“为官不为”者有所畏惧、受到贬责,让“为官有为”者得到褒奖、受到尊重。
    责任成就事业,担当体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指出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前,面对艰巨繁重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服务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广大干部勇于任事、敢于担当。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是对每名干部政治品格的重要要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检验。